我所出版《击水经典案例选-击水律师在您身边》一书
2016.07.05

本所讯   2016年7月1日,由我所主任潘强律师主编的《击水经典案例选-击水律师在你身边》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。


本书收录了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之间击水律师在《城市快报》-“击水律师在您身边”栏目发表的文章。书中的素材大多取自击水律师所办过的案件。每个案例中,又分为“案件概况”和“律师点评”两个部分。“案件概况”先从宏观的角度就案件的基本情况、律师的基本工作以及案件的最终结果作了概括性的阐释;“律师点评”则将律师的“代理意见”及“办案小结”的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,也是律师办理案件的思维过程和总结,堪称本书精华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本书序言《我为什要为击水点赞》是由《城市快报》记者高丽红老师亲自为之作序。


通过本书,可以使读者对各类法律问题有一个深入浅出的理解和认识,更好的帮助读者学法、懂法,提高维权意识。


 


序  言


我为什么要为击水点赞


击水律师事务所主任助理小美是个地道的职场美女,有大女人的睿智,又有小女子的谦和。今天下午,她委婉地在微信上留言:“高老师,想着给我发序言啊。”这是她第N次催稿了,今天是我俩数日前约定的最后交稿期限。其实我不是这么矫情的人,也不认为傲娇跟我有什么关系。之所以几次提笔,写到一半又中止,是觉得还没想好,有好多话想说,却不知道先说哪个,几次提笔,头都没开好,只好作罢。


今年是击水律师事务所建所20年。一个事业,坚持了20年,还能一年比一年好,算是成功了。我在入行之初,击水所也还是个新所,在诸多由老牌国有大所改制过来的律师事务所丛林中,击水所名不见经传,能不能生存下来都曾经是个问题。


如今,20年过去,击水律师事务所实实在在地成了天津乃至全国知名的百人大所,办公场所也从中山北路那个旧式宾馆四楼,变为市中心黄金地段的高档写字楼,而且是河北、南开两个场所。


时值击水建所20周年,作为击水所发展的见证者,我想,我应该为它点个赞。为了它的执着。放到时下的流行词汇可以这么说,击水所的发展史成功上演了一部草根逆袭的励志大剧,听击水讲故事强过灌鸡汤。


21世纪初,都市报的黄金时代,我也从中规中矩的老东家处跳到都市报去“实现新闻理想”。而实现理想的一个具体表象应该是抢新闻。大报小报,都市报,周报,不管是谁,在那个时代都拼了命地抢新闻。击水所,就是在那个时代,不断地见诸报端,名头越来越响。


那时,互联网还没火。时尚的人们还喜欢泡坛子,没有微信,没有APP,人们更不知主播为何物。QQ还被用来聊天聚会,新闻网站还靠转载传统媒体的稿件过活,外出采访受到的礼遇远不如传统媒体。啊,传统媒体,都市报当年可不被认为传统。


至今感怀那段日子。不少火及全国的案子,都是击水所办的,也都是我参与报道过的。通化串子案,主人公赵盛强是个人高马大性格直爽的东北汉子,当时他是击水所的委托人。高考顶包案的刘彩霞,从弱小到内心强大,到命运逆袭,也是在击水所的帮助下完成的华丽转身。她,也曾是击水所的委托人。


有人说,击水所是最会炒作的律师事务所。“炒作”这个词,一度是贬义的,后来变成了中性的,到现在,多少有些褒义了。“炒作”性质的华丽转身源于时代的变迁,人们的观念也在变。


作为媒体人,我想我应该为击水所当年的“炒作”说句客观的话。那时候,媒体人都知道击水所在“利用”媒体,利用媒体的报道出名,但媒体为什么还要“甘心”被“利用”呢?很简单,因为媒体需要新闻线索。一个根据击水所线索采写的新闻,能在网上疯转,网友评论如潮,傻子才不去抢。


时隔多年,有位老法律人说:“现在才知道,击水所是有多么的聪明,人家持续不断的炒作,就真的成了名所了,再有谁想炒作,还不那么容易了。”时代在变,媒体的作风也在变,关于案件报道也有了不少过细的规则。而媒体与击水所的合作还在继续。于是就有了以普法宣传为己任的栏目。


好吧,再为击水所点个赞,为它持续20年不间断的“炒作”。    

    

前边小美提到的序言是应击水律师事务所潘强主任之邀写的,为之作序的是一本栏目合集,是三年多以前,我工作的《城市快报》与击水律师事务所合作创办的《律师在您身边》栏目合集。我因为跑法制口,自办栏之初,领导就让我负责写这个栏目的稿件,素材大都取自击水所办过的案件,先写一段法制故事,再由击水律师事务所某位律师点评。意在以案说法,让人们从身边的律师那里学到常用的法律知识,以及摆平麻烦事的技巧。


三年多的时间里,每一个星期,我都在为这个栏目焦虑。从催要素材,要与律师沟通了解继续采访,再到成稿。所幸的是,有不少稿件都一度在网上热转,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。有的网站在转载的时候还挂着栏板,但也没有人质疑,甚至还有人打电话到报社,询问击水律师事务所的信息。我想,这应该是互联网的一个好处,人们变得客观了,你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关注信息,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奇关注信息,虽然也有网络喷子,但喷实用信息的人少。


其间也有的稿子做得很省事。原来,击水律师事务所不少律师有写小结的习惯。一个案子办完了,判决生效了,委托人赢了官司,解了心中烦忧,锦旗送了,感谢的话说了,律师的活还没完。他们要为这个案子写个小结,从怎么接的案子,到办理过程中为了哪些难,做了哪些蜡,怎么于乱麻中解疙瘩,怎么彻夜苦读案卷理头绪,怎么一周几趟帮委托人取证据,怎么春风化雨,怎么柳暗花明。好的小结,看的同时发挥想像力,就如同看了一部破案剧,读起来才叫过瘾。


小结是被我“逼”出来的。起初接手这个栏目的时候,我只按一般对律师办案的了解,问击水所要一个案子的判决书、起诉书、代理词之类的文书材料,我要把所有素材一一阅读之后,把案情梳理清楚,从中提练出新闻点,然后下笔成稿。


然而,因为法律文书的特点所致,很多细节是上述材料反应不出来的。于是在写稿前,我还要一遍遍给律师打电话:“你认为这个案子的亮点在哪里?”“接手案件之初,有哪些难处?怎么克服的?”“看材料,当事人的房子自购买到起诉有十五年之久,期间发生了什么,这么多头绪,你是怎么理顺的?”忘了最初是哪位律师,可能是给问烦了,干脆让助理给发来一个小结。呀!真是好文,一应问题都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。那以后,再问击水所要素材时,《小结》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。


不同律师的风格不同,小结也不尽相同。有的条分缕析,逻辑缜密,有的行云流水,像写散文。这种完全定给自己看的文字,就像我们小时候写日记周记一样,个人色彩更强些。也让我在阅读的时候,有机会品味律师的个性和风格,这份工作因而变得有趣了不少。


不止于有趣。在创作这个栏目稿件过程中,我还收获了不少。一个年轻的妈妈,夫妻缘分尽了,丈夫屡次出轨却坚决不离婚,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击水所婚姻法务部长张向龙律师一句道破,男方是打着感情的幌子行转移财产的事实。张向龙律师有办法,几个回合,给她把婚离了,还把男方名下的“婚前”房产给平分了。这不能不令人佩服,律师的存在,在于把没有办法的事变得有办法,把看起来输定了的案子打赢。在击水所,这样的案子比比皆是。也为此刷新了我对律师这个职业的认识。


这是我再给击水所点赞的原因。有人说,击水所像天津律师界的黄埔军校,铁打的律所,流水的律师。这种说法折射出的情绪虽然毁誉参半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里确实能够锻炼人,即便是走出去的律师,也个顶个是好样的,没有一个孬种。


20年过去了,击水还是那个击水,风格没变,LOGO也没有变。变的是它的附加值,据说,无形资产都值不少钱了。还有创始人潘强律师的头发,白了不少。


20年过去了,我也还是一个记者,性格没变,作风也没有变。变的是我的年龄,虽然阅历深厚了,媒体环境似乎也变了,记者职业也不被更多人看好了。


但是,我自认还有文人的些许气节,不媚钱不媚权。审视内心,我之所以为击水所点赞,与它的盛名无关,与它的附加值无关,所有看法都是由衷的,所有评论也是目前看来客观的。


时代在发展,或许,将来,我会对击水所有不同于今天的看法,我保留可能更新看法和评价的权力。将来,如果我的看法变了,我可能会说出来,也可能不说,同样不取决于外因,只取决于我的内心。


是为序。可能有点拽,但全是真话。欢迎批评指正!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立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写于2016年6月3日夜

新闻编写:李中美